top of page

曾年

精選作品

05.jpg

瞿塘峡廊道上的三个樵夫,前面是孙立高

1996 年,美术纸喷墨打印,41 x 128.5 厘米(纸张尺寸),15 版

三峽

曾年於興建三峽大壩的 14 年間拍攝了水壩建造的過程,及牽涉其中的人和物。曾年見證了中國在急速現代化中經歷的巨大變化,以及現代化過程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衝擊。曾年以相機記錄下一幕又一幕一去不復返的景象,此舉鞏固了他作為歷史見證者的國際聲譽。

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,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壩,可生產水電。水壩主要用以控制長江下游洪水泛濫的狀況。曾年深感明白三峽大壩工程對中國發展歷史的重要性。此項工程讓超過 100 萬人遷居,並讓多個在三峽地區的歷史文化遺跡淹沒在洪水底下。曾年用相機捕捉了這些人和物消失前的一刻。「我希望拍攝這些我知道終有一天會消失的人和物。」

— 曾年

曾年選用的寬角度 6:17 形式來拍攝三峽,視覺宏大、適於抒情,並帶有淡淡的傷感,匹配與三峽消失的情感。他的照片探索著國家急速發展中的社會與文化,並以簡潔、寫實的風格流露人性。他的作品可被視為探視舊中國的窗口。 在曾年的作品中,三峽是世俗歷史與現代世界對峙的象徵。

works

人像

《三峽》系列的製作橫跨16年,已遷至法國的曾年在這段期間多次到訪中國,走訪多個地區。曾年在紀錄這段重要歷史的悠長旅途中,遇上並結識許多人;這些人當中,有許多都經歷著伴隨國家急速發展的生活劇變和破壞。2012年,曾年完成《三峽》系列,他隨即決定重遊舊地,這次把鏡頭轉向那些曾與他一起見證風景及家園變遷的人。

 

在《人像》系列裡,曾年模仿人類眼睛觀察的模式,將其演化為獨特的人像拍攝手法。手執數碼相機的他為每個站在鏡頭前的人拍攝多達50張相片,每一張相片都有其獨立的觀察和焦點。最後,曾年以拼貼形式重組圖像,拼出完整的大型人像。

「我們在觀察一個人時會留意幾個要素:對方的衣著裝扮、外貌氣質、歲月痕跡、肢體語言等等。這些元素能讓我們建立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。」– 曾年

由此拍攝手法而生的人像充滿個性、故事和溫度。站在作品前的觀眾猶如設身處地與相中 人相遇,進而透過相中每一項細節認識和理解相中人的現在和過去。曾年把這個拍攝手法延伸至中國及法國的偏遠地區居⺠,以攝影的方式連繫他的故居和移居地。

videos

影片

Zeng Nian - Portraits
02:54
about

關於藝術家

1954 年,曾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省。他的父親是南京藝術學院的教授,母親是一位藥劑師。

曾年在年少時遇上文化大革命;文革的衝擊使得學校停課,曾年利用閒暇開始接觸攝影,並獨自探索及學習製作影像。曾年在 1971 年被派到南京工程指揮部,成為長江上的一名水手。他的攝影技術備受賞識,常被任命為他的工作部門製作攝影日誌。曾年在這段時間裡自學繪畫。

由 1985 年起,曾年開始於多本雜誌發佈攝影作品。他於 1990 年移居法國卡尚,並以攝影記者的身分與 Contact Press Images 合作,後來在 2000 年加入 GAMMA Agency。他的攝影作品曾發佈於 Paris Match、費加羅報、法國與德國版的 Geo 雜誌、紐約時報雜誌、 獨立報及國家地理雜誌法國版。

zengnianport.jpg
bottom of page